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MTI)培养方案(055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的有关规定,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和我校的专业特色与发展规划,特制定如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我校经、管、法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外语和翻译学科的特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和职业化经贸类口笔译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具有扎实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功底。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通晓其差异性;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
2.掌握一定的财经、外贸与法律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财经、外贸与法律主要业务类型、流程及常用术语;并能够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开展财经、外贸与法律等专业领域的翻译。
3. 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具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翻译技术工具开展翻译、审校和翻译质量管理等业务。
4.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现状,熟悉翻译行业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翻译职业素养。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开设以下研究方向:
1.英语笔译方向:旨在培养经贸和法律领域应用型笔译人才;要求熟悉财经、外贸与法律领域的基本原理、主要业务流程和重要术语,并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胜任政府部门与企业涉外经贸与法律方面的笔译工作。
2.英语口译方向:旨在培养经贸和法律领域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基本的口译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口译实践能力;要求熟悉财经、外贸与法律领域的基本原理、主要业务流程和重要术语,并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胜任政府部门与企业涉外经贸与法律方面的口译工作。
三、学习年限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完成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能申请硕士学位。
2.采用研讨式、现场模拟式教学。笔译课程多采用基于翻译项目的方式授课,即师生共同承接经贸类的翻译任务,通过翻译实战训练和课堂研讨,加强翻译技能的培养。口译课程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进行集体培养。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翻译人员参加;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考核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
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补修课一般不少于两科,不计学分。
1.公共必修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语言与文化,共2门课程4学分。
2.基础必修课,包括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概论、计算机辅助翻译,共3门课程9学分。
3.专业必修课,笔译方向专业课包括笔译理论与技巧、经贸翻译、高级笔译,共3门课程9学分;口译方向专业课包括交替传译(B-A)、交替传译(A-B)、高级口译共3门课程9学分。
4.选修课,包括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跨文化与外事实务、外贸实务、法律实务、中外翻译简史、非文学翻译、视听翻译、本地化翻译、视译、语言服务行业概论、翻译项目管理等22门课程38学分。
5.补修课,指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补修课选2门,不计学分,但成绩必需达到合格要求。应补修未补修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视为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6.实践实习与其它,包括校内实践(翻译工作坊)、企业实习与其它活动,共6学分。
(二)考核
1. 各课程考核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进行。
2. 中期考核:
1)课程修满38学分;
2)翻译任务:笔译完成7.5万字,口译完成200磁带时,汉译英与英译汉大
体各占50%。
六、实践实习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翻译实践实习,实践实习活动从第一学期开始,
包括翻译工作坊、企业实习和其它活动,时间应不少于一学期(需提供实习证明)。笔译方向学生须完成不少于15万字(按中文字数计算)的翻译;口译方向学生须完成不少于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需提供录音和转录资料等佐证资料);口笔译两个方向都要求汉译英和英译汉大体各占50%。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任何一种形式:
1、翻译实习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口笔译实习,并就实习的过程写出不少于15000词的实习报告;
2、翻译实践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文或外文的文本进行原创性笔译,字数不少于15,000汉字,并就翻译活动写出不少于8,000词的实践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文或外文的语料进行口译,口译转录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就口译活动写出不少于8,000词的实践报告。
3、翻译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5000词的实验报告;
4、翻译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写出不少于15000词的研究论文。
无论采用上述任何形式,学位论文都须用外语撰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文格式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制。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学位论文须经至少2位论文评阅人评审通过后方能进入答辩程序。答辩委员会至少由3人组成,其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350vip浦京集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符合我校规定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九、必读书目
[1] 爱布茹·迪利克/著 戴惠萍/译, 《脱离/再入语境的同声传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 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弗朗兹·波赫哈克/著,仲伟合/译, 《口译研究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7] 黄国文,《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 黄忠廉,《翻译本质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金隄, 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0] 黎昌抱,邵斌,《中外翻译理论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1]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商务教育出版社,2010.
[1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3]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4]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15] 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导读》,北京:外语与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6]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17] 塞莱斯科维奇、玛丽雅娜·勒代雷/著,邵炜/译, 《口译训练指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18] 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9] 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20] 谭载喜,《西方翻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21]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2]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3]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4]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5] 张政,彭发胜,《中西翻译理论简明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6]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7]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1.
[28]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9] 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0] 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31] Pym, A.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32] 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33] Robinson, D. Becoming a Translat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4] Snell-Hornby, M.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5] Snell-Hornby M.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Paradigm of Shifting Viewpoints?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36]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7] Sun, Yifeng. Cultural Translation: Globalization or Localization. New York: Springer, 2003.
[38]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9]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40] Warren, R.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from the Field,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